24
2021
-
06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四十条)的要求,学院决定开展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四十条)的要求,学院决定开展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为工作指导,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秉承“办精致学府,走特色之路”的办学目标定位,借鉴 “洛桑”办学模式,以互联网+高等教育为平台,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建立“一个目标、两类证书、三种能力、四个模块”的本科职业教育体系。“一个目标”是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目标;“两类证书”是指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三种能力”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四个模块”是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辅修课程模块和创新发展模块。通过“学生中心、项目载体、实践驱动、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一技之长、能跨界服务及个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德才兼修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可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学生中心,实现全面发展
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三)坚持产出导向,实现特色目标
坚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在充分调查各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摸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等的实际需求;调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工作现状,向毕业生征询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同类院校在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培养方案和模式的有效做法,力争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利用南北方的季候和旅游特点及市场需求,调整学期(在冰雪季安排实践短学期)和课程设置。采用3+1或3+1+0.6,四年10学期制培养模式,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级改为三学期,即增加第四和第七学期专业跟岗实习学期(每学期8周),四年级的第九、第十学期为毕业顶岗实习学期。
(四)坚持创新实践,实现协同育人
坚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院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把创新创业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采用“1+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培养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增加创新创业体验,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实行论文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与水平。
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各专业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全面落实专业实习16周、毕业实习32周,各专业实践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40%。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协同育人实习实训模式。
(五)坚持课程融合,实现个性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跨界服务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我们探索创建了辅修课程模块和学生创新发展课程模块。通过三大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课程),四类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辅修课程和创新发展课程)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稳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特色培养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支撑学生的学科基础、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融合发展。针对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和总学分仍然偏高的现状,进一步压缩总学时和总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原则上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合理划分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比例,实训学时要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
模块化设置辅修课程,打通专业方向壁垒,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和新战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发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适量增加网络自主学习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梳理与调整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实践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六)坚持过程考核,实现科学评价
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增加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权重,使其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实现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三类。注重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实施课堂互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单元测试、读书笔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口试、课程作品等多元评价的考评机制。过程考核在不同的课程中占不同的比例(详见《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学生学业考核指导意见》)。
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构成
1 专业简介
1.1专业名称
1.2专业代码
1.3学制和学分
1.4授予学位
1.5培养模式
1.6 教学模式
1.7职业证书
1.8职业岗位与就业面向
2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1培养目标
2.2毕业要求
2.2.1 知识素养
2.2.2 能力素养
2.2.3 人格素养
2.2.4 创新发展素养
3 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
3.1 课程设计思路
3.2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3.3 课程结构
3.3.1通识课程
3.3.2专业课程
3.3.3实践课程
3.3.4创新发展课程
4 各类专业教学时数与学分分配表
4.1 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4.2 课程学时及学分比例表
4.3教学计划总表
4.4实习、实训计划表
4.5素质教育活动安排表
4.6课程体系关联矩阵
4.7课程结构拓扑图
5 课程说明
5.1课程目标
5.2课程内容和要求
5.3课程描述
5.4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6 课程实施
四、编制专业人培养方案的要求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律按专业编制。
2.各专业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进行行业调研论证,充分考虑行业专家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3.各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的编写、修订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同步进行。
五、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
(一)搜集有关资料
1.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2.国家颁发的专业质量标准、指导性计划与课程大纲。
3.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掌握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4.征询行业专家(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5.往届毕业生的质量分析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分析结果。
6.考虑全院性通识课的基本要求和开课能力。
(二)教务处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和要求,经院学术委员会审议批准后下发执行。
(三)各系(部)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和要求,会同有关专业负责人研究成立专门编制小组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并进行组内分工,确定执笔人撰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
(四)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有经验的教学人员、企事业单位一线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进行讨论、评审,确认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五)由各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或集中进行评审,合格后交教务处审核。
(六)教务处审核通过的专业培养方案交由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经院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后执行。
2023-11-28
2023-11-28
2023-11-28
2023-12-04
2023-11-30